
千禧年之后,关于港剧逐渐衰落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歇。可是,每隔一段时间,TVB总能推出几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重新回到观众视线中,焕发新生。比如像借鉴《大长今》成功经验的《宫心计》,再比如大胆尝试缩短单集时长的《爱·回家》。他们在坚持保持港味的基础上,既稳妥又勇于创新。
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可不简单。选择合适的题材,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如何切入,怎么修改,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让整个项目翻车。在这样困难的抉择面前,有一部剧几乎做到了完美,它就是港剧界的“无间道”——《使徒行者》。
2011年初,TVB的股权发生了重大变动,邵氏兄弟经过多年掌控的TVB易主。融资大亨陈国强以86亿元,收购了邵氏手中26%的TVB股份,标志着横跨40多年的邵逸夫时代的结束。但陈国强并不是影视圈的出身,说白了,他对TVB的主营业务并不熟悉。巧的是,曾志伟与陈国强是好友。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免费电视大战,曾志伟作为“军师”重回TVB,开始了一场“大救亡”。
展开剩余82%为了让TVB重振旗鼓,曾志伟邀请了周润发、刘嘉玲、梁家辉等影帝影后回归拍剧。陈国强也豪言:“只要是值得的人,花‘天价’请都没问题。”那个时候,TVB为这些大咖准备了多个剧本。一个讲述卧底故事的剧本,吸引了梁家辉的目光。当时,梁家辉的片约已排满了年底,为了促成合作,TVB甚至将原定于9月开拍的计划推迟至次年1月。
梁家辉参演新剧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吸引了离开TVB多年的佘诗曼、苗侨伟和已决定离开的林峯。然而,意外发生得如此突然——一个月后,梁家辉在布拉格拍戏时不慎摔断了肋骨,原本的剧本计划就此泡汤。
其实,当时的《使徒行者》与我们最终看到的样子完全不同。为了保证梁家辉不可替代的角色,三位编剧放弃了原本的故事,重新构思剧本,才有了这部后来备受推崇的作品。虽然《使徒行者》最终采用的是临时构思的剧本,但它的剧名却充满深意。
剧名《使徒行者》讲的是警队卧底的生活,讲述一群卧底和他们的上级之间的关系。卧底之间没有白纸黑字的协议,身份完全没有保护,他们只能依靠口头承诺来执行任务,整个过程充满了信任和承诺。就像是一群奉命行事的使徒,坚守着自己的“道”,维护着正义。这种设定,放到港剧中,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也让人对剧集充满了期待。
尽管《使徒行者》错过了梁家辉的参演,但从筹备到制作,整个过程几乎都是按照影帝级别的标准来做的。这样强大的资源支持,也让《使徒行者》有了成为精品的基础。
《使徒行者》虽是警匪题材,但与传统的刑侦剧有着巨大的区别。剧集不再是每3至4集一个案件的单元模式,而是把全部30集的剧情聚焦在一个清晰的目标上——找卧底。剧中,康道行(欧瑞伟饰)是CID督查,某夜,他选择了自杀,并在死前给同事卓凯(苗侨伟饰)留下一句话:“警队里有黑警,我有5个卧底,现在已删除他们的身份,帮我救救他们……”
为了让这些卧底和警方重新取得联系,卓凯开始了艰难的调查。重新赢得卧底的信任已经够难,但还要防范背后隐藏的黑警。这样的设定,让剧集充满了悬念,也让观众始终无法预测谁才是卧底,谁又是潜藏在警队中的内奸。直到最后一刻,谜团依然没有完全解开。
为了增加观众的参与感,《使徒行者》甚至提前拍了两个结局,一个带着遗憾,一个完美收官。在播出的最后一周,剧组邀请观众投票选出最终结局,这种互动模式也让剧集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除了剧情上紧张刺激,剧中的人物设定也非常突破。剧中的反派角色不再是传统警匪剧中的弱智反派,反而更加立体、复杂。主角们并非全是铁血硬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挣扎,这种设定无疑给剧集增色不少。
例如,林峯所饰演的爆seed,曾以其古惑仔形象在《寻秦记》和《大唐双龙传》中赢得了大批粉丝,但在《使徒行者》中的爆seed却彻底颠覆了这一形象。他没有染发,也没有纹身,打扮平凡,甚至常常被老大骂打,像个普通的社畜一样。这种反差萌的角色设计,其实源自剧组对现实卧底生活的调研——真实的卧底往往是这样的低调和普通。
此外,佘诗曼在剧中的钉姐角色,也成了观众热议的话题。钉姐选择了卧底工作中最少风险的方式——和三个养母开设的足疗店合作,一边做生意,一边为警方收集情报。这个角色的设定来源于导演文伟鸿的调研,现实中的卧底,往往是在黑帮和普通人之间游走的角色。佘诗曼凭借这一角色,成功获得了2014年TVB台庆的视后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使徒行者》不仅是港剧的一次成功创新,也让观众看到了香港电视剧制作的潜力和深度。它汇聚了港剧最顶级的资源,剧情引人入胜,演员演技在线,每个角色的设计都颇具突破,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警匪剧框架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创意和胆识。毫无疑问,《使徒行者》已经成为近年来TVB警匪剧的巅峰之作,甚至成了港剧历史中的经典之一。
发布于:江西省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