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见过富人家的婆媳亲如母女吗?怕是难如登天吧?
可在苏州城的张府就有这样。婆媳她们的故事比绣坊里最精致的苏绣还要动人三分。
大靖年间苏州城的繁华胜似江南春景,尤其是城西张府的朱门大院,青砖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张府的主人张文轩是苏州城里有名的绸缎商,三十出头便把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娶了书香门第的沈玉茹为妻。
玉茹进门时刚满十八,眉眼如画,性子却带着江南女子少有的韧劲,婆婆柳氏是虚弦比文轩大不了多少。
当年文轩的父亲临终前,将这对年轻的母子托付给彼此。柳氏便一心扑在,教养文轩、操持家事上。
出嫁入张府时玉茹心里是打鼓的,街坊邻里都说富人家的婆婆最难伺候,更何况是柳氏这般,年轻守寡,手握管家权的当家主母!
可过门第一日,柳氏便拉着她的手说:我年轻时候也做过新媳妇,知道其中难处。文轩是个实诚孩子往后咱们娘俩同心,把这个家撑起来,让他在外头安心做生意。
这话像春日里的暖阳,一下子驱散了玉茹心头的阴霾。柳氏待她果真如亲母一般,玉茹想学管家,柳氏便手把手教她看账本、编绸缎。
展开剩余80%玉茹念过几年书,柳氏便让她在书房里添置了新的笔墨纸砚,闲暇时娘俩还会一起吟诗作对。
文轩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常对友人说我这福气,怕是修了几辈子,才得来的。
可好景不长文轩去杭州进货时,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不仅货物被冲得一干二净,连人也没了消息。
消息传回苏州,张府的天仿佛塌了!玉茹当时已怀有身孕,听闻噩耗当场便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抱着柳氏的腿哭道:娘,文轩他不会有事的对不对?柳氏心里早已是刀绞一般,可看着儿媳隆起的小腹,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
好孩子,文轩命大,定会平安回来的。咱们得撑住,等他回家。
那段日子,张府的灯笼都蒙上了一层灰。柳氏强撑着处理铺面的烂摊子,债主上门时她便把自己的嫁妆,当了一笔一笔的还债。
玉茹看在眼里,也挺着肚子帮着柳氏。昔日娇弱的闺阁女子竟也学会了跟米行老板讨价还价,跟绣娘算工钱。
一日玉茹去库房盘点剩下的绸缎,不小心被门槛绊了一下,顿时腹痛如绞,柳氏闻讯赶来,吓得魂飞魄散,拼命往郎中家跑。
那一路五十多岁的柳氏,跑的鞋都掉了一只,鬓发凌乱,嘴里不停的念叨:玉茹挺住!孩子挺住!文轩还等着看你们呢!
幸好,郎中来得及时,玉茹才保住了性命,却生下了一个早产的男婴,瘦弱的像只小猫。柳氏给孩子取名'念安',盼着他平安长大,也盼着文轩能平安归来。
有了念安张府仿佛又有了生气。玉茹每日抱着孩子,喂奶、换尿布,柳氏便忙着绣活,贴补家用。
昔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母,如今绣起荷包来比丫鬟还要熟练,玉茹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便把自己陪嫁的首饰找出来,想拿去当了。
柳氏来拦住:这是你的念想,不能动。娘还有手艺,饿不着你们娘俩。
玉茹眼眶一红,娘,您都这把年纪了,怎能让您如此操劳?
柳氏笑着拍了拍她的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带着念安好好的,就是对我最好的孝顺。
就这样,婆媳俩相互扶持着,日子虽苦,却也透着一股暖意。
念安满月那天,柳氏特意买了块五花肉,炖了一锅肉羹,她把肉都挑给了玉茹和念安,自己只喝了点汤。
玉茹见状,夹了一块肉放进他碗里,娘,您也得补补身子。柳氏推回去,我老了,吃这些没用,你正养身子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咳嗽声。婆媳俩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瘦得脱了形的男人站在门口不是文轩又是谁?
文轩,玉茹抱着念安冲了过去,柳氏也激动得浑身发抖。
原来文轩被洪水冲到了下游被一户好心人家救了,只是伤了腿。一路乞讨着才回了家,看着瘦骨嶙峋的丈夫,再看看鬓角添了白发的婆婆,玉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文轩抱着她们娘俩哽咽道:让你们受苦了,柳氏抹了抹眼泪,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文轩养好了腿伤,重新做起了生意。有了之前的教训,他做事更加沉稳。
张府的家业也慢慢恢复了元气,念安渐渐长大懂事的很,整日奶奶娘的叫着。把家里的气氛烘托得暖意融融。
有人问,柳氏您待儿媳这般好,就不怕她将来不孝顺?柳氏笑着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你对她好,她也会对我好,再说一家人,哪能计较那么多?
又有人问玉茹:您婆婆毕竟不是亲娘,您就真能掏心掏肺的待她?
玉茹答道:在我最难的时候,是娘撑起了这个家,她早已是我的亲娘。
后来念安长大了,考取了功名,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常对人说:我这辈子最佩服的就是我奶奶和我娘,她们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家人。
张府的故事就这样在苏州城里流传开来,人们都说张府的福气,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有这样一对明事理重情义的婆媳。
其实,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家庭和睦”都是最大的福气!
就像张府的婆媳,她们用真心换真心,用包容换包容,才把一个濒临破碎的家,重新拼凑成了温暖的港湾。
这世上最珍贵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份风雨同舟的坚守。
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亲人,用爱和包容对待彼此,让每个家庭都充满温暖和阳光。
发布于:广东省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